Wednesday, June 13, 2012

五、如何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写景状物类散文中的景、物等艺术形象。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名声远播,某报撰文颂曰:《人桥》!
不久,他被提拔为文教班主任。
接替他的,是一个较小的姑娘。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水, 于是一到雨天黄昏,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的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她给文教办写信,向教育局长报告,跟家长争吵,掏出自己的工资带头集资……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孩子们可以顺顺畅畅上学了。
姑娘至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四年级的50名学生。 《桥》

思考 小说《桥》中的两个人物做着帮学生过河的同一件事,但人物形象有没有差别?

解答


说明
 我们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知道:前者背学生过河,显得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后者想方设法在河上架起一座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够顺应今天时代发展的需要。
 下面就来谈谈欣赏的方法。

1. 欣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1) 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
i. 从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思想性格。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在情节发展之中表现出来的,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完善,所以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之中理解其思想性格。
半年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员工,总经理对新员工又交代了一次“不要走进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
这时,有个年轻人在下面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
总经理满脸严肃地答道:“不为什么?”
回到岗位上,那个年轻人还在不解地思考着总经理的吩咐,其他人便劝他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别的不用瞎操心,听总经理的,没错。
年轻人却好奇地偏要刨根问底。众人便拿出公司的规章制度,提醒他别砸了手里让人羡慕的饭碗。
可年轻人偏偏来了犟脾气,非要走进那个房间看看。
他轻轻地扣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着的门开了。不大的房间里只摆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纸牌,而且沾满了灰尘,上面用红笔写着几个字——把纸牌送给总经理。
年轻人十分困惑地拿起那个已沾了许多灰尘的纸牌,走出房间。
这时,闻知年轻人闯入了那个禁止进去的房间,又拿出一个纸牌,有人开始为他担忧,有人替他出主意,劝他赶紧把纸牌送回去,大家同情地表示:一定替他保密,谁也不说他曾进入那个房间。
可年轻人却谢绝了众人的好意,乘电梯直奔15楼的总经理办公室。当他将那个纸牌交到总经理的手中时,总经理一脸笑意地宣布了一项让他震惊的结果——“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销售部经理”。
…… (《虚掩着的门》)
说明:文章通过对年轻人走进了一间明令禁止进入的房间,并拿出一张纸牌交给总经理从而得到重用的情节,表现了年轻人不被条条框框束缚、勇于走进某种“禁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特点。

(2) 通过分析小说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入手,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盘八绕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上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说明:这段文字运用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丫姑的野性和胆大。

六、牛刀小试

一锅热汤热腾腾的窜出淡灰色的烟雾,便让人觉得幸福,表示年节到了,五十年代,只有年节,才有可能在桌子上摆放一锅上好的热锅,让人垂涎欲滴似的,等待开动。
爸爸上桌了,严肃地说了一声:“吃吧!”
孩子们飞快地把筷子斜斜插出,仿佛寻找隐伏于锅底的宝物,一筷接一筷,在青菜与豆腐铺底而成的火锅中,找寻细细小小的碎肉片,将它慢慢地放入口中,混着口液,眯着双眼,让细肉轻轻在口腔里滑动游移,悄悄地溜进食道,落入胃、肠之间。
一块肉,给人无比的幸福。
五十年代的幸福好简单,也好值得回味。 节选自游乾桂《谱写幸福的滋味》
1. “隐伏于锅底的宝物”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

2. “将它慢慢地放入口中,混着口液,眯着双眼……”表示出的是
A 食不下咽的模样。
B狼吞虎咽,差点噎住的模样。
C慢慢品尝,舍不得吞下去的模样。
D食物太烫,没办法一口吞下去的模样。

3. “五十年代的幸福好简单”,意思是
A 当时的人心思单纯 B 当时的物价比较低廉
C 当时的人比较知足惜福 D 当时的人比较重视过年

答案: 1碎肉片 2 C 3 C

年轻的时候,总是紧紧跟随周遭的人群,急着向前走,急着想知道一切,急着要得到我应该可以得到的东西。却要到今天才能明白,我以为我争夺到手的也就是我拱手让出的,我以为我从此得到的其实就是我从此失去的。
但是,如果想改正和挽回这一切,却需要有更多和更大的勇气才行。人到中年,逐渐有了一种不同的价值观,原来认为很重要的事情竟然不再那么重要了,而一直被自己有意忽略了的种种却开始不断前来呼唤我,就像那草叶间的风声,那海洋起伏的呼吸,还有那夜里一地的月光。
多希望能够把脚步放慢,多希望能够回答大自然里所有美丽的生命的呼唤!
节选自席慕蓉《生命的滋味》
1. 第一段的意思是
A 时光易逝,青春不在。 C 得到了名利却迷失了心灵。
B 说明欲速不达的道理。 D 年轻时常随波逐流,缺乏主见。
2. 第二段“不同的价值观”,指的是心灵的
A 落叶归根 B 返璞归真
C 改邪归正 D 万境归空

3. 根据本文,下列何者不是“大自然美丽生命的呼唤”?
A 年轻的欢笑声
B 草叶间的风声
C 海洋起伏的呼吸
D 夜里一地的月光

答案:1 C 2 B 3 A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棵梨树,等到 月升中天,清光丛树间筛洒而来,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逼近窗来,助我凄凉。 节选自梁实秋《雅舍小品》

1. 本文主要在描写雅舍的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头吐月,红盘乍涌”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文中的描写,“地上阴影斑斓”,呈现出的是什么景象?
A天空乌云密布
B 水泼撒到地面上
C月光透过窗棂,照射到屋内
D月光透过树叶隙缝,照射在地面上

答案: 1月夜景象 2月亮渐渐从山边升起的样子 3 D

中国的文字实在奇妙,单单一个“忍”字,拆开来的意思就是心头一把刀,可见忍耐是一门多么艰难的功课。
在逆境中要忍耐,不要让不顺利的环境、失意的打击一再影响自己,只要坚持信心,继续努力,逆境也会化为顺境。
在贫寒中也要忍耐,贫寒不足以消磨一个人的志气,只有视贫寒为耻辱的人,才会陷自己于进退失据中。
失意中固然要忍耐,避免因为一时失意、他人的冷淡而愤世嫉俗,怨天尤人。
得意中固然要忍耐,人常得意忘形,骄傲自负,这时更应警惕,虚怀若谷,当能给自己营造一个更成功、更和谐的环境。
节选自杏林子《忍耐》

1. “在逆境中要忍耐,不要让不顺利的环境、失意的打击一再影响自己”,意思近于
A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C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D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 作者为什么认为“得意中更要忍耐”?

3. 根据你对“六书”的认识,“忍”字应该是
A 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D 形声字

答案: 1 B 2过于骄傲容易导致失败 3 D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虽然听来未免迂腐,可是,仔细想想,它却有很值得我们遵行的地方。
“静坐常思己过”,是一种反省的功夫。我们假如常能在静下来的时候,想到自己在做事或待人方面有疏忽有亏欠的地方,自然就减少了对人抱怨嫉恨或报复的心情;也同时由于明白了自己的过失而得到一些警惕,以后将不致再犯同样的过错。这是前人劝我们“静坐常思己过”的真正意义。
至于“闲谈莫论是非”则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条金科玉律。
把谈论别人是非的精神用来“常思己过”,既可减少得罪人的机会,又可随时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有人说:“假如我们都知道别人在背后怎样谈论我们的话,恐怕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这并不是一句否定人与人之间友情的话,相反的,它正可以告诉我们,对背后的闲话尽可不必去认真打听和计较。
要知道,人们背后一时兴之所至,谈到了你的过错或缺点,说了对你不利的话,这是人之常情。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尔一两次顺口说来的话,也并不证明他不够朋友。假如你不知道,这事情就会和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可是,假如你时常担心别人背后对你的谈论,而要千方百计地去打听的话,传话的人可能会把事情夸张些或歪曲些。这样一来,本是无意之间的闲谈,就会成为相当严重的有意的中伤,当然就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节选自罗兰《宽以待人》

1. 下列哪一项不是“静坐常思已过”的好处?
A减少得罪人的机会。
B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C明白了自己的过失而得到一些警惕。
D反省别人对待我们有哪些疏忽或亏欠的地方。

2. “假如我们都知道别人在背后怎样讨论我们的话,恐怕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这句话主要的用意是在提醒我们什么?

3. 本文认为,人们背后一时兴之所至,谈论他人的过失或缺点,是
A 不够朋友的表现 B 歪曲事实的表现
C 人之常情的表现 D 性格卑劣的表现

答案: 1 D 2背后的闲话不需认真计较 3 C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读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 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荣誉,少读也不能算羞耻。少 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 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节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注:十里洋场:比喻热闹繁华的地区。

1. 作者认为,真正的读书应该是
A 多读而不求甚解 B 熟读深思好的作品
C读书多是最高的荣誉 D 书读得少的人通常兴趣也比较低劣

2.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意思是
A 为了提高身份与地位而读书 B 为了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C 可以出口成章,充实内涵 D 想赚大钱住豪宅

3. 根据本文,哪一个不是读书的目的?
A 自己受益 B 变化气质
C 受人尊敬 D 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答案: 1 B 2 A 3 C

在 海边捡起的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 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小居所却有许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以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节选自席慕蓉《贝壳》

1. 本文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2. 作者从一枚小贝壳中得到什么启示?
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B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 作者所谓“我留下的痕迹”,应该是指
A 贝壳 B 砂粒 C 固执的心 D 文艺创作

答案: 1积极进取 2 B 3 D
老张(假定有这么一个人)驾驶汽车,送一个得了急病的邻居就医。路上车辆很多,秩序紊乱,而且每隔一百多公尺就有一个十字路口。老张心里急得要命,可是他不能闯红灯,不能按喇叭,不能超车抢道,他得耐着性子,在缓缓的车流中若无其事。
老张是办急事,而且是做好事,别人可能只不过是下班回家或出城兜风。尽管如此,他不能希望众车回避,绿灯常开,由他呼啸一声直驰而过。他得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一切别的车辆。否则,他的车子也许早已四轮朝天,不但病人延误了急救的机会,他自己也要头破血流了。
做事要耐烦,做好事尤其如此。做坏事的人自知理屈,能忍受一切盘根错节之处,做好事理直气壮,容易愤慨负气,以致人间好事多磨,而坏事常成。昔人说:世上 多少好事,被坏人破坏了!也有多少好事,被好人办坏了!好人怎会办坏了好事呢?他心里当然是希望办好的,可是他缺少“成事”必须的韧性——他有的是“任 性”,认为他是好人,不屑于“忍气吞声”,事成了是你们的好处,事败了我没有损失。好吧,那就让它失败,给你们一点教训!

节选自王鼎均《得礼让人》

1. 作者举老张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得礼不让人,可能会
A 马到成功 B功亏一篑
C 弄假成真 D 头破血流

2. “做坏事的人自知理屈,能忍受一切盘根错节之处”,文中“盘根错节”是比喻事情______。

3. 为什么“好人会办坏好事”?

答案: 1 B 2复杂难处理 3因为好人常任性,缺乏成事必须的韧性。

写作,其实和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梁实秋先生曾经提到作文的三个阶段。他说:
第一阶段在初提笔时,容易感觉文思苦涩难以为继,或搜寻枯肠,敷衍成篇,自己也觉得内容贫乏索然寡味。
第二阶段是提起笔来,有个我在,对于什么意见都有意见;而且触类旁通,或枝节横生;有时逸出题目而莫知所云;有时旁征博引而轻重倒置。
第三阶段是要懂得割爱。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妥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词字,统统要大刀阔斧的加以削删。删除枝蔓之后,才能显著整洁而有精神,清除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
第一阶段和读书少,学识不足,以及充实了学问,甚至见闻,但仍缺乏思想的启发有关。第二阶段则是思想不够分明、冷静,也不能节制自己的天马行空。第三阶段是精简浓缩,句句切题,贵精不贵多,能够舍得。
如 此看来,写作和生活实在很密切。多读书才能改变气质,增加心灵的视野,思想的深度。而培养个人的条理纪律,保持不随便任意评论的习惯;以及如同面对自己喜 爱的文字,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如不切实际,就要割舍。写作,能够发表,甚至得到知音,也有实质的收获,那是最好不过的事。否则,以写作来训练自己对于生活 的态度,增加自己内在的克制力,启发智性潜能,也都是极为有意义的人生练习。 节选自杨国明《人生练习——写作》
注:搜索枯肠:比喻竭力思索。
1. “容易感觉文思苦涩难以为继,或搜寻枯肠,敷衍成篇”的原因是什么?

2. “写作需割爱”,意思是文章
A 需触类旁通 B贵精不贵多
C 不需引用太多事例 D 不要随便任意评论

3. 作者认为写作和生活的关系
A 毫无关系 B 非常密切
C 写作对生活毫无实质助益 D 写作对生活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4. 下列哪一句成语是对文章内容正面的夸奖?
A 索然寡味 B 不知所云
C旁征博引 D味同嚼蜡

答案: 1读书少,学识不足。 2 B 3 B 4 C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了。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金文吉《寻人启事》
1. 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是什么意思?
2. 请根据文章内容对“没有温暖”作出具体说明。
3. 文章第四段说“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请写出这“留言”中所包含的“报复的快意”。
4. 把“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看作一个变化过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打电话后的心态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
1. 母亲只顾挣钱,忽略了对女儿的精神关爱。
2. 对女儿限制太多。
3. 女孩借母亲的话来讽刺母亲;没有你,我活的更好;我可能利用美貌作为资本来求得生存。
4. 母亲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正在改变对女儿的态度。女儿一步一步理解了母亲,加深了对母亲的感情。

Blog Yang Popular - Marilah Belajar

BAHASA MALAYSIA

BAHASA INGGERIS

SCIENCE

MATEMATIK

Kandungan E Learning Portal

kEMAHIRAN HIDUP

BAHASA CINA

PERDAGANGAN

Labels

BIOLOGI

FIZIK

KIMIA

SELAMAT BELAJAR

Kitaro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