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aysia Negara Maju

Malaysia sedang berada di ambang negara maju. Untuk tempoh lapan tahun dari sekarang, negara kita akan melalui satu fasa transformasi penting yang akan menentukan samada kita berjaya melangkah ke gerbang negara maju apabila fajar tahun 2020 menyinsing.

TRANSFORMASI PENDIDIKAN NEGARA

Dalam era transformasi ini, seluruh minda dan kudrat rakyat perlu digembleng untuk memacu kemajuan negara dalam persekitaran global yang lebih mencabar.

Pendidikan Yang Berkualiti dan Inovasi

Pelaksanaan empat inisiatif di bawah Bidang Keberhasilan Utama Negara (NKRA) bagi sektor pendidikan, yang bertujuan untuk memperluas akses kepada pendidikan yang berkualiti dan berkemampuan

Modal Insan Yang Berpengetahuan

guru inovasi yang mempunyai kebolehan untuk melengkapkan murid dengan kemahiran alaf baru seperti keupayaan berfikir secara kritis, kebijaksanaan menyelesaikan masalah dan daya kreativiti yang tinggi.

Terima Kasih Guru

Berkat sentuhan para gurulah, lahirnya insan-insan yang terdidik dengan ilmu dan adab, yang kini berada di setiap lapangan ekonomi, sosial, budaya, pendidikan dan sebagainya untuk menggerakkan kemajuan bangsa dan nusa. Kejayaan negara kita beralih daripada sebuah negara berasaskan ekonomi pertanian kepada sebuah negara perindustrian baru yang pesat berkembang, sebahagian besarnya adalah kerana jasa dan bakti para guru.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C) 古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解.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C) 古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解. Show all posts

Sunday, May 13, 201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解(插页或补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解(插页或补白)

内容如下,配图再议
天文部分
1、望舒: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并将其人格化,赋予一定的名字。其中月的主持者叫“望舒”,日的主持者叫做“羲和”。
2、七曜(yào):也叫做“七政”,即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中国古有七曜,在西方与之相对的就是SundayMondayTuesday……乃至Saturday的七天。
3、太白金星: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黎明见于东方,叫做“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做“长庚”。
4、四象:古人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把每个方向的七个星宿想象成动物的形状,叫做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5、参商:二十八宿中,参宿居于西方,商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后世就常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比喻为“参商”。
6、北斗:北斗星座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星组成,古人把它们想象成舀酒的斗的形状,故称北斗。古人很重视北斗,利用它辨方向、定季节,因此,常用泰山北斗来比喻权威。
7、分野: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代地上的州郡和国家,使之相对应,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国即是某星的分野。







历法部分
8、春秋: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季,后来称春秋就意味一年,因而记载历史的书也称为“春秋”。
9、孟春:夏历有12月,一年有四季,人们根据四季交替,为这12个月份起了代称。一至十二月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10、天干:古人用“干支”记日,“干”即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ǐ)。
11、地支:子、丑、寅、卯、申、酉、戌、亥、辰、巳、午、未。
12、甲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而成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用以纪日和纪年,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
13、晦朔:古代一个月份中某些日子有特定的称呼,每个月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晦朔并举,代指一月。
14、望日:古代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日,望后的一日叫做既望。
15、时辰: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每天的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小时。和现代的时间相对照,夜半十二点是子时,凌晨两点是丑时,以此类推。
16、人定:古人将黄昏以后的时间叫做人定,人定之后叫做夜半。
17、人日:即正月初七。据传说,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为牛,初六为马。
18、上元:即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旧俗当日以灯为戏,故又称灯节。
19、社日:社日分春社、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是古时候农家祭社祈年的重要节日。
20、寒食:在清明节前两天,据说为纪念春秋名人介子推,寒食节禁火三日,吃冷食,故称寒食。
21、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是人们宴饮郊游赏春的节日。
22、七夕:传说牛郎织女与七月七日相会,故称七夕。当日风俗,妇女穿七孔针、陈列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23、重阳:古人以九月九日为重阳,因九为阳数,日月皆逢九,故此得名。当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音律部分
24、五音:古人把宫、商、角(jué)、徵(zhǐ)、羽称为五音或五声,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的1(do)2(re)3(mi)5(sol)6(la),从宫到徵,按照音高低排列,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加上变宫、变徵,相当于7(ti)4fis,就形成七音。
25、十二律:律,原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音高,这十二个标准音称作十二律。十二律分阴阳两类,各有六律。
地理部分
26、九州:相传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随着中国疆土的改变和行政区划的划分,州的数量历代均有改变。
27、山东:战国时称六国为山东,这是因为秦都关中,而六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的缘故。
28、郡:郡是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历代有所增加,至宋废除郡制。
29、国: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地,也是行政区,国的大小略相当于郡,因此常郡国并称。
30、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贞观年间有十道,至开元年间增至十五道,如江南道、河南道、岭南道等。
31、路: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和军区,最初是为征收赋税和转运漕粮而设,最初全国分为十五路,后有增加。
32、省: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后又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行政区域名,沿用至今。
33、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属于中央。
官职部分
34、三公:西汉末年,改丞相为大司徒,改太尉为大司马,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合称三公,行宰相权。
35、九卿:秦汉时中央政府的九种行政长官,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合称九卿。
35、六部:中央行政机构,从隋朝开始逐步发展完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
37、使君:古时州的行政长官称刺史,郡的行政长官称太守,人们尊称太守或刺史为使君。
38、品:古时把官职分为若干等级,统称为“品”,汉代以禄石多寡为品级高低的标志。曹魏时官职分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39、入流:隋唐时,九品以内的官职称为流内,九品之外的官职称为流外,流外经过考核而成为流内官员,称为入流。清代直接称九品外官员为未入流。
40、爵:周代封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封爵只有王、侯二等,皇子封王,异姓受封通称列侯。三国之后,大体同姓封王,异姓封公、侯、伯、子、男。
科举部分
41、养士: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选官之道,国君和贵族公子把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供养在自己身边,并从中选取适当人才担任官职。战国时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都以养士闻名当时。
42、举孝廉: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人才,从民间查举贤良、方正、支烟、极谏之士,称为举贤良或举孝廉。其中东汉以举孝廉为盛。
43、茂才:茂才即是秀才,即优秀的人才,后来因为避汉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称茂才。
44、举人: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称为举人。
45、曲江会:唐代同榜进士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
46、乡试:明清两代,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考试,称为大比,又叫乡试,因其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考中后成为举人,其中第一名叫做解元。
47、会试:明清两代,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再礼部举行会试,因此,会试又称礼闱或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成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员。
48、八股文:明清两代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内容。题目多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措辞要用古人口吻,所谓代圣人立言。八股文的结构、句法、字数都有一定限制,又称制艺。
49、殿试: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靠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考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50、三鼎甲:殿试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庄园,第二名称榜眼,第三明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姓名部分
51、名字:古人有名有字,出生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平,字原;诸葛亮,字孔明。
52、排行:周代贵族男子在字前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后面加父(音fǔ)或甫表示男子的性别,如孔丘,字仲尼父。
53、别号:古人除名和字以外还有别号,别号与名字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别号有两字,如陆游别号放翁;有三字以上,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
54、尊称:古人以为称字号还不够尊敬,又有称官职或郡望的情况。如称杜甫为杜工部(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王安石,临川人)。
55、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他们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岳飞,谥号武穆。
56、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朝第一个皇帝庙号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称太宗、世宗等。
57、年号:封建皇帝纪年的称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期间曾用过建元、元光、元朔等多个年号。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58、避讳: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遇到与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方法来回避。
礼俗部分
59、士:“士”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阶层,在春秋以前多指武士,“执干戈以卫社稷”;春秋以后指文士,称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
60、冠礼:周代贵族男子在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由来宾取字,冠礼之后才能享有成年人相应的权利。
61、弱冠:因为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所以男子二十多岁又称弱冠。
62、及笄:古代贵族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即把突发盘到头顶,加笄固定,以示成年。因此古代女子到了结婚年龄又称及笄。
63、长跪:古人坐时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踵上,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做长跪,也叫做跽。
64、箕踞:古人一种不规矩的坐态,两腿平伸,上身直立,形似簸箕。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他人的极不尊敬。
65、属纩:属,动词,放置;纩,名词,新棉絮。古人把新棉絮放在临终人的口鼻上,观察是否断气。因此,人临死时又叫属纩。
66、招魂: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招而不醒,然后治丧。
67、殓:古人死后的仪式,有大殓,有小殓。小殓指给死者裹上衣衾,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大殓则是把尸体装进棺材,入棺时死者口中须含饭。
68、殡:原指入殓之后,停丧待葬。后人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去叫做出殡。
69、俑:殷代奴隶主有以活人殉葬的制度,后世知道人力可贵,用土、木偶人代替,称土俑、木俑。
70、棺椁:上古贵族统治阶级的棺木分内外多重,内棺称“棺”,外棺称“椁(音guǒ)”,越是贵族,外棺层数越多。
71、五服:根据生者与死者远近亲属不同,居丧时间就不同,居丧所穿的丧服也不同。丧服按照居丧时间长短分为五等,合称五服,由长到短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古人常用丧服表示亲疏远近。
72、大功:丧服的一种,用于九个月的居丧。衣服由熟麻布制作,较为精细。
73、小功:丧服的一种,用于五个月的居丧,制作比大功更为精细。
宗法部分
74、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包括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75、嫡庶:关系到承袭制度的重要宗法制度。正妻称为嫡妻,正妻之长子称为嫡子,有继承权,非长子称为众子,无继承权;妾之子成为庶子,无继承权。
宫室部分
76、升堂:古代建筑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三部分。堂在前部,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前有台阶,入堂必先登阶,故称升堂。
77、房室:在古代建筑中,堂后是室,住人;室的两侧分别是东房和西房。
78、尊位:古人席地而坐,堂上座位以室内户牖朝南向为尊,故书中常讲“南面”;室内的作为则以朝东向为尊,《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
79、台榭:台榭是古人用于观景的建筑物。台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台上的木制建筑,特点是只有楹柱而没有墙壁。
80、观阙:观原是指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一个缺口,叫做阙。后来,人们把道教的庙宇也叫做观(guàn)。
81、版筑:古人的一种筑墙技术,筑土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板外用木柱衬住,装满泥土,用杵捣紧之后撤出版筑,就成了一堵墙。
庭训:指父亲对儿子的教诲。据说孔子对从庭中走过的儿子进行教会询问,由此得名。
82、避席:已经坐在席上,如果有尊者或长者进来或者离席走到跟前来,就要离开席位,伏地顿首表示谦卑。
车马部分
83、骈骖驷:古代车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用两马驾车叫做骈,用三马驾车叫做骖,用四马驾车叫做驷。
84、舆:指古代马车的车厢,是坐人的部分,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
85、轼:古代马车车厢的前面有横木,可以作为扶手,叫做式,也写作轼。古人行车途中,用扶式俯首表示敬礼,这一动作也叫做“式”。
86、辐辏:辐是指古代车轮中一根根的木制车条,这些车条都向中心集中,叫做辐辏(còu,后来辐辏引申为从各方面聚集的意思。
87、发轫:轫是阻止车轮前进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也叫发轫,后来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88、骖乘:古人乘车以左侧为尊,尊者在左,御者(驾车人)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座,叫做骖乘。兵车的情况不同,主帅居中,御者在左,勇士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
89、骖服:古时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那么居中的马叫做“服”,左侧马叫做骖,右侧马叫做马非。
90、倾盖:盖即是立在车舆上,用一根木棍支撑的伞形物,为贵族专用。倾盖指行车途中相遇亲切谈话,也用于有地位者。
91、超乘:超就是跳的意思。为了表示对车路过处的主人的敬重,车上左右两侧的人在车行进时跳下,然后再跳上来。需要高超的技术和勇气,所以也是示勇的表示。
92、传车:用于传递消息和法令的车子,速度很快。
93、长亭:秦汉之际称路上的馆舍为亭,可供路人休息。后来又有长亭、短亭一说,十里一长亭,五里为一短亭。

饮食部分
94、五谷:商贾的粮食作物有所谓五谷之称,指稷、黍、麦、菽、麻。后有所谓“六谷”,多了一种“稻”。
95、社稷:稷是小米,又叫谷子,是古代很长历史时期内的重要粮食,所以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同时以“社”代表土神,合称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96、糗(qiǔ):糗也叫糇粮,是用粮食炒成的干粮,用于行军或者旅行时携带、食用。
97、三牲:古人以牛羊猪为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做太牢;只用羊猪,不用牛,叫做少牢。
98、醢:音“hǎi,一般指肉酱,但也有鱼醢。作动词,用之于人,则是一种残酷的刑罚。
99、羹:羹分饮用、食用两种。饮用的羹是不调五味、不合蔬菜的纯肉汁;食用的羹是以五味调和煮烂食用的。
100、饴饧:饴是古代的软糖,如麦芽糖一类。饴加上糯米粉,可以熬成饧(xíng,饧是古代的硬糖。
101、醍醐:醍醐是胡人的食品,据说牛乳成酪,酪成生酥,生酥成熟酥,熟酥成醍醐,醍醐是最上品。
稻粱:在古代稻与粱都是细粮,所以古人稻粱连用表示精美的食物。
102、牛酒:牛是古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饲养业较费时,所以轻易不食牛肉;酿酒需要粮食,所以无事较少饮酒。因此,牛酒并称代指美食。
103、脍炙:脍是切得极细的肉丝,炙就是烧烤而熟的肉,是古人心目中公认的美味。
104、浊酒:古代由于技术所限,酒酿成时是浑浊的,称为浊酒,经过过滤去除酒糟的称为清酒。
105、飧饔:古人一日两餐,早餐叫做朝食,也叫饔;晚餐叫做夕食或餔食,也叫飧。

衣饰部分
106、冠: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所带的帽子,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它的样式和用途与今天的帽子大不相同。
107、冕:黑色,是一种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的时候都带冕,所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
108、冠盖:古时只有贵族才能戴冠乘车,人有冠,车有盖,因此常用冠盖指代贵人,后世也用此代指仕宦。
109、帻:音zé,古代庶人包头的头巾,为黑色或者青色。庶人不许戴冠,只能带头巾,所以秦时称百姓为黔首(黔,黑色),汉代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
120、衣裳:古代衣裳并举,意义不同,衣指上衣,裳指下衣,衣上相连的款式叫做深衣。
121、缙绅:绅是用来束衣的皮制的带子,古人上朝时把手版插在带间,这一动作叫做缙绅,人们用缙绅代指仕宦,绅士的意思也由此发展而来。
122、衣褐:褐是古代用粗毛织成的最粗劣的衣服,为贫苦人民所穿,因此,用“衣褐”指出身低微,考中科举,进士及第,授予官职也称“释褐”(脱下粗布衣服)。
123、布衣:布与帛是古人制衣的常用衣料,帛是丝织品,价格昂贵;布是麻织品或葛织品,价格低廉,为平民百姓所穿,因此,布衣指代庶人。
124、屐:屐就是木屐,古代鞋的一种,底下是厚板,前后有齿,多用于雨天或登山。登山时去前齿,下山时去后齿。
125、免冠:冠是贵族的头衣,免冠就是摘掉冠,表示自降身份,诚意道歉。
126、髡:古代一种刑罚,即剃光头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意毁伤,所以官府对于某些罪犯就用剃光头发作为惩罚。
127、总角:古人不剪发,小孩子的头发长了,就仅靠发根扎在一起,有时候扎成左右两束,类似后来的抓髻,就叫做总角,后代指人的少年时代。
128、兜鍪:即作战时佩带的头盔,上古时叫胄,秦汉以后叫兜鍪。佩戴时不摘掉冠,直接在冠上佩戴,见到长者、尊者时都要摘掉兜鍪,表示敬意,称为“免胄”。
129、缠头:“缠头”代指礼物。古人用帻巾之类丝织品缠头,所以赠人缠头就跟给人汤沐、脂粉钱一样。后来,赠送给妓女的丝绸也叫做缠头。
130、拙荆:古代妇女对于簪、钗等首饰都很讲究,但是穷人家的女子买不起金银珠宝,只能用竹、骨、荆条等作簪钗,后人用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荆就是荆钗的省略。
131、袒:脱衣之袖,露出胳膊叫做袒。右袒,即露出右边的胳膊,在古代这样做表示请罪,因为刑罚施于右;左袒就是露出左边胳膊,古代红白喜事都是“礼事”,应该左袒。
   132
、左衽:人就是衣襟,古代中原地区人民衣襟向右掩,叫“右衽”。而边远地区和文化部发达的地区与之相反,称为“左衽”。后来就用左衽指不服从朝廷的远方敌人。
133、纨绔:纨是织造非常细致的生绢,绔即裤子,纨绔原指有钱人的服装,后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子弟。

什物部分:
134、筵席:古人席地而坐,席就是坐具,筵是铺在地上垫席用的。后人筵席并称,指代酒宴。
135、案:古人进送食物的托盘叫做“案”,长方形的案四足,圆形的案三足,形体不大,足很矮,成语举案齐眉中的案就是食物托盘。
136、耒耜:上古耕田的农具。耒上端勾曲,下端分叉;耜是犁的前身。后人耒耜并称泛指农具。
137、鼎:煮肉盛肉的器皿,一般圆腹三足,也有方形四足的,叫做方鼎。鼎有两耳,足下可以烧火,肉煮熟之后,人们用匕从鼎内取食。
138、爵:古代饮酒器皿的统称,但是作为专有名,爵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以举火。
139、鼎镬:鼎是用来煮肉和盛肉的,镬是专门用来煮肉的器皿,古人有烹刑,即把人放入鼎镬中烹煮,所以烹刑也称“鼎镬”。


Blog Yang Popular - Marilah Belajar

BAHASA MALAYSIA

BAHASA INGGERIS

SCIENCE

MATEMATIK

Kandungan E Learning Portal

kEMAHIRAN HIDUP

BAHASA CINA

PERDAGANGAN

Labels

BIOLOGI

FIZIK

KIMIA

SELAMAT BELAJAR

Kitaro Music